在看似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却潜藏着诸多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如同暗礁一般,随时可能让公司的航船触礁。

  一、经营业绩波动风险

  从数据来看,公司营业收入在报告期内分别为169,846.19万元、141,792.63万元和168,705.05万元,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波动更为剧烈,分别为18,441.46万元、3,573.55万元和8,618.00万元。这种较大降幅表明公司经营业绩受多重因素影响明显。公司业务板块众多,部分新业务、产品线的发展需要时间,期间大量的折旧摊销等费用会对短期业绩造成冲击。而且,无论是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政策还是下游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还是公司自身的研发创新、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产能布局等内部因素,都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如果宏观经济陷入衰退,行业政策收紧或者下游需求突然减少,又或者公司新生产线投产后长期未达预期效益,那么公司经营业绩出现波动甚至下滑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二、先进制程业务收入占比低的风险

  目前,公司氟化工基础材料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02%、39.33%和42.96%,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39.73%、17.01%和12.28%。两项业务合计收入比重超过50%,但短期内收入结构难以大幅调整,对这两种产品的收入及利润依赖较高。当前氟化工行业(包括基础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能扩张态势明显,新建产能逐步投产后,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旦行业内产能增速超过下游市场需求增速,或者市场上出现有竞争力的替代品,无水氟化氢与六氟磷酸锂等产品就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销售价格下降或数量减少,从而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以六氟磷酸锂为例,其主要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近年来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需求释放,但也因行业产能持续释放导致供需失衡、价格波动巨大。2022-2024年,公司六氟磷酸锂平均销售单价从27.73万元降至4.64万元,毛利率也从44.84%锐减到7.95%。若未来锂电池电解质产能增长过快或下游市场需求减弱,六氟磷酸锂将面临更大压力。

  三、产品研发风险

  公司自2016年起布局新型电子化学品材料,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发。尽管推出了多款高端含氟电子特气及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但电子化学品材料的制备难度极高,对工艺手法、技术积累、设备以及研发人员素质要求苛刻,研发周期长且存在技术路径迭代的不确定性。如果新产品研发失败或者投放市场后效益不及预期,将会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造成重大打击。

  四、新产品客户认证及市场推广风险

  截至2024年末,公司具备1.8万吨电子级氢氟酸产能。然而,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领域的客户对产品质量和供货能力要求极高,产品导入与验证周期较长。若后续新研发产品在客户端认证进度缓慢,可能会面临市场推广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收入增长和盈利能力。

  五、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危险化学品,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虽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状况,但设备老化、操作不当、自然灾害等原因仍可能导致意外事故发生,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六、环境保护风险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若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公司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并加大了污染治理投入,但仍然存在因人员操作等问题导致环保设备使用不当或废物排放不合格而被环保部门处罚的风险,同时随着环保标准提高,公司生产经营成本可能上升,盈利能力受损。

  七、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公司所在行业为资本密集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大。截至2024年12月末,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账面价值分别占公司总资产比例的29.84%和24.60%。公司持续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但生产线建设至达产需要较长周期,若营业收入增长无法消化新增的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折旧,将面临业绩下降风险。

  八、经营资质相关风险

  公司拥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等重要经营资质,这些资质对公司生产经营至关重要。若资质到期后无法成功续期或者公司经营不符合资质监管要求,将对公司业务开展和经营成果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九、与行业相关的风险

  (一)产品供需关系变动风险

  六氟磷酸锂是公司的重要产品之一,其收入和毛利贡献度波动较大。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汽车产业变革背景下,六氟磷酸锂市场需求快速释放,但行业整体产能持续释放导致供需失衡、价格波动。2022-2024年,公司六氟磷酸锂平均销售单价大幅下降,毛利率也随之显著降低。若未来锂电池电解质产能增长过快或下游市场需求减弱,六氟磷酸锂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状况,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原材料如萤石精粉、硫酸、氟化锂和五氯化磷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具有稀缺的战略资源属性。未来若国家加强上游资源消耗控制或者下游市场需求大幅波动,这些原材料价格可能剧烈震荡,从而对公司短期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三)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应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半导体、显示面板等下游领域,其中半导体、显示面板等行业存在较强周期性。近年来,下游行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公司相关产品行业的发展,但如果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增速放缓或者产业政策调整,可能影响下游行业的景气程度,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四)新产品替代风险

  锂电池材料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品研发方向不断变化。六氟磷酸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锂电池电解质,但为了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目标,行业正在探索新型锂盐的商业化应用。双氟磺酰亚胺锂等新型锂盐在电导率、热稳定性、水解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果未来新型锂盐合成工艺成熟或新技术路线成功研发,导致下游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公司未能及时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会压缩公司发展空间,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十、其他风险

  (一)发行后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计算基准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6.20%、0.77%和1.81%。本次发行成功后,净资产将大幅扩张。虽然募投项目预计经济效益良好,但由于项目建设期和短期内难以完全产生效益,存在因净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引发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风险。

  (二)募投项目经济效益不及预期的风险

  本次募投项目经过慎重研究论证并在技术、人才、市场方面做了充分准备。但在投资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募投项目建成后新增折旧费用会增加经营压力。如果未来市场情况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如行业整体经营状况恶化、市场竞争加剧、国家产业政策变化,或者公司不能有效开拓新市场、管理层及储备人才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等因素导致项目达产后无法实现预期销售,将存在新增产能难以消化、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无法盈利的风险。

  (三)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低的风险

  本次发行前,公司实际控制人赖宗明、华祥斌与黄天梁合计可支配公司35.06%的股份表决权,相对较低。本次发行后,实际控制人可支配的股份表决权将进一步降低。虽然他们已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增强控制权稳定性,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低给公司重大事项决策和经营管理带来的潜在风险。

  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概要:

  商业模式

  公司以无水氟化氢为起点,向含氟精细化学品多个应用领域延伸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产业链的多业务板块。主要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推出各类含氟化学品产品,满足不同领域客户需求,包括新能源电池材料、氟化工基础材料等,并通过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的销售和盈利。

  竞争优势

  公司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布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协同效应;在含氟化学品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研发实力,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在部分产品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基础。不过,这些竞争优势在面对众多风险因素时,也可能会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