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 | 警惕养老投资陷阱
【案情简介】
2016年,王某以刘某的名义成立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王某、刘某以该公司为依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口头宣传等方式,以投资某养老项目为名,招揽社会公众到该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并承诺按期支付14.4%至19%不等的年化收益。截止2016年12月,王某、刘某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转账、现金支付等方式共计收取数百人的数百万元资金。
经司法机关查实,该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涉案人员已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案揭示:任何脱离合理收益范围的“养老投资”,均可能暗藏非法集资风险。
【风险提示:三招识破陷阱】
养老行业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稳健的特点,所谓“稳赚不赔”的高收益承诺本质是庞氏骗局。请重点警惕以下风险特征,并采取对应措施:
- 警惕“高回报”话术陷阱
风险点:承诺年化收益远高于银行理财、养老保险等正规产品,如本案中14.4%-19%的“保本高息”。
识别法:牢记“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养老投资合理年化收益应结合市场进行判断。
- 警惕“资质缺失”经营陷阱
风险点:未公示金融牌照、注册地址虚假、拒绝提供合同明细(如仅口头宣传)。
识别法:通过国家相关官方网站查验机构资质,确认是否具备监管批准的金融业务许可。
- 警惕“情感诱导”营销陷阱
风险点:以“免费旅游”“健康讲座”为名接触老人,利用亲情话术催促“限时投资”。
识别法:警惕“亲情式推销”,凡要求抵押房产、大额现金支付的项目务必三思。
养老投资需理性,高息诱惑莫轻信。当前,正规金融机构已推出养老理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多元化产品,收益稳健、监管透明。我们呼吁老年朋友及家属:选择持牌机构、坚持分散投资、善用官方渠道。守护晚年幸福,从识破“馅饼”类陷阱开始。
(供稿:平安人寿云南分公司法律合规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