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身险投诉案件中有部分源于产品错配。保险适当性管理机制要求保险公司对产品风险进行分级,并与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精准匹配。平安人寿云南分公司通过“需求导向型”服务模式,将消费者八项权利保护融入销售全流程。 

典型案例】

H先生是一位年轻的创业者,踏实肯干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更多回报。近期,H先生偶然浏览的一篇文章让他了解到保险的重要性。H先生觉得自己也需要配置保险,但他认为自己"年轻无患病风险",最重要的是实现财富增值,于是便着重于了解各类分红险、年金险。最终他为自己选定了一款年金产品。

一天,H先生邀约朋友一起吃饭,席间说起自己准备配置这款年金产品。朋友F听说后,便询问起H先生是否还为自己配置了其他保障型的保险产品。H先生说自己还年轻,觉得一些意外和疾病离自己很远,不如把配置保障型产品的钱拿来购买年金险,实现财富增值。朋友F说,从前他也和H先生抱有同样的想法,但生活中的风险无处不在,两年前他生了一场重病,多亏妻子提前为他购买了医疗险,减轻了高额医疗费用的沉重负担。他才意识到,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才能真正发挥保险价值,为生活抵御风险。

    听完朋友的讲述,H先生突然意识到保险产品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性。之后,H先生找到保险公司专业代理人,代理人为H先生讲解了什么是“适当性原则”,并分析了F先生的收入、健康、家庭等情况后,为H先生推荐了几款保险产品。在专业的代理人的建议下,H先生最终选到了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险产品。 

案例分析

《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规定:“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机制,对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分级、动态管理,开展消费者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

《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应通过合法方式,了解投保人的保险需求、风险特征、保险费承担能力、已购买同类保险的情况以及其他与销售保险产品相关的信息,根据前述信息确定需要购买的保险产品类型和等级范围,维护客户应有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H先生在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保险需求时,盲目为自己选定了一款保险产品。但是在朋友和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指导下,遵循“适当性原则”,H先生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筑牢风险保障。 

【风险警示

保险产品选择三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高收益险种=最优选择

风险警示:部分消费者因片面追求收益可能导致保障缺失。

误区二:收入稳定=保障无忧

风险警示 :建议采用“双轨评估”,既看当前缴费能力,也评估未来风险敞口,避免保险保障不充足。

误区三:体检合格=告知免除

风险警示 :如实告知,避免理赔纠纷。 

温馨提示:保险配置如同健康体检,需定期检视更新。建议每年结合体检报告调整保障方案,让保险真正成为人生的"稳定器"而非"负担"。记住:没有最好的保险,只有最合适的保障 

(供稿:平安人寿云南分公司两核品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