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的这两位男子,年老的叫万隆,现任双汇集团母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年轻的叫万洪建,曾任双汇集团母公司的副总裁。从长相不难看出,两人是父子关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张。

  大约是4年前,万隆想罢免儿子副总裁的职务,提前得到消息的万洪建愤怒异常,直奔父亲办公室讨要说法。两人发生了严重争执,最后万洪建情绪失控以头猛撞玻璃墙,一时血流如注,场面相当吓人。

  保安赶来后,万隆冷冷地说了句“拍照取证”,便离开了办公室。

  保安随即反绑住了万洪建,谁能想到一对身价超百亿的父子竟能闹成这样?

  感觉有理无处说的万洪建写了一封长达2000字的公开信,检举父亲万隆犯有包括偷税、转移资产、与秘书同居在内的七大罪状。

  但万隆仅用一份声明,声称“万洪建提出的指控不真实且具有误导性”,便平息了此事,没人知道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几天后,董事会正式解聘了万洪建,这位曾在双汇内部被视为潜在继承人之一的“太子”,就这样狼狈出局了,而81岁的万隆仍牢牢掌控着双汇帝国。

  4年过后,自媒体《创业最前线》的一篇文章又将这段未完的公案拉回了公众视线,这一次主要质疑的是双汇集团分红的动机。

  正如万洪建在公开信中指出的那样,双汇股权中独特的双层架构是为了方便万隆套钱走。

  由于外汇管制,正常情况下,国内的企业家想把资产转移到国外,是比较困难的,要么走一些见不得光的渠道,要么巧立名目,在国外搞一些所谓的投资项目。

  但双汇独特的股权设计,让其可自由向境外汇款。

  表面上看,双汇是一家中国企业,但双汇的母公司其实是一家注册在香港的“罗特克斯”公司,而“罗特克斯”的母公司又是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的万洲集团,万隆是万洲集团的实控人。

  通过这种“叠床架屋”式的复杂股权结构,万洲集团可以轻易地将双汇的利润合法地汇往海外。

  证据之一是双汇近乎“榨干式”地分红。

  2019年至2025年上半年,双汇发展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5.5亿元,现金分红高达335.6亿元,整体分红率超过97%,仅将3%的利润留存于公司。

  照理说,如此高的分红率,双汇股东应该很高兴才对,但今年上半年,双汇宣布分红22亿元后,股价反应平淡,仅微涨0.12%。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可能在于,绝大部分分红被万洲集团一家拿走了。万州集团通过罗特克斯间接持有双汇70%的股份,换言之,这次分红的22亿,罗特克斯一家就拿走了15亿。

  通过这种方式,五年多来,罗特克斯已累计获取了逾250亿元的利润,其中绝大部分流入了注册在海外的万洲集团账上。

  留给双汇的是什么呢?

  紧张的资金链。截至6月30日,双汇集团账上现金及等价物共55.97亿,而短债有94亿,资金缺口约38亿。

  万隆提走大部分利润的另一种解释是为了填补海外窟窿。

  早在2013年,双汇曾斥资71亿美元买下了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

  这笔交易在双汇内部引发极大争议,万洪建带头反对,理由是美国猪肉市场已经见顶,不如投资国内;71亿太贵了,超出双汇自身资本的好几倍,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

  万洪建的反对遭到了万隆的怒斥,骂他“大逆不道”。

  收购后,史密斯菲尔德的表现差强人意。万隆曾在郑州兴建了一座“美式猪肉加工厂”,专门生产火腿、香肠和培根。但由于该厂生产成本高昂,且此类产品在中国市场接受度有限,导致连年亏损,每年亏损额达1至2亿元。

  2021年,在一次视频会议上,万洪建旧事重提,说不该买美国猪肉厂。万隆闻言再次动怒,指责他“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真虚伪!”父子间遂爆发了本文开头一幕。

  万洲集团在香港上市时,其招股书披露的募资用途之一,就有偿还收购美国猪肉厂所欠债务一条。

  现年84岁的万隆于80年代,临危受命接下了负债累累的河南漯河肉联厂,通过打破“大锅饭”制度、优化人员结构、与养殖户议定最低收购价等方式,有效提升了肉联厂经营效率,实现扭亏为盈。

  1992年,万隆又踩准消费热点,推出双汇火腿肠,上市即爆,奠定了集团发展的基础。万隆也因此被授予“漯河市特等功臣”的称号。

  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据儿子爆料,发财后的万隆长期冷落发妻,将其一人丢在漯河,自己则居住在香港,生病了就去日本看病,享受顶级待遇。

  更令人费解的是,发妻与儿子若想联系万隆,需先向女秘书汇报欲谈及何事,女秘书再判断有没有必要向万隆报告,而这名女秘书被指长期与万隆关系暧昧。

  巨额分红掏空现金流,海外并购留下沉重负担。昔日的“肉联厂功臣”万隆,如今其治下的双汇帝国,留给国内的还剩下什么?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