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财经前言: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冷却系统的企业,自身却陷入经营困境,家族企业的治理阴影下,隐藏着上千名员工缺失的社保账户和持续下滑的毛利率。

  瞭望塔财经获悉,8月14日,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更新了深交所创业板IPO招股书,这已是该公司第三次冲刺资本市场。招股书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收3.37亿元,净利润仅为1488.54万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为-5652.75万元。

  瞭望塔财经看来,在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纳百川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1319名员工中,95人未缴纳工伤保险,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缺缴人数均超百人。

  PART01

  第三次IPO冲刺

  纳百川的资本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23年9月27日,公司IPO申请被深交所受理,但在同年12月25日,因更新财务资料主动申请中止审核。此次更新招股书是公司第三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保荐机构浙商证券在护航企业上市方面经验丰富,但面对纳百川复杂的财务内控问题,其专业能力正面临考验。

  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燃油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及储能电池热管理相关产品。主要产品包括电池液冷板、电池集成箱体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

  招股书暴露了纳百川的家族企业本质。本次发行前,公司实际控制人陈荣贤、张丽琴、陈超鹏余直接和间接控制55.58%的股份。其中陈荣贤与张丽琴为夫妻关系,陈超鹏则为二人之子。

  这种高度集中的家族控制结构,为后续公司治理埋下了隐患。

  公司在全国布局的五家全资子公司经营状况堪忧。2025年第一季度,眉山公司尚未开展业务。泰顺和上海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仅有马鞍山和滁州公司实现微薄盈利。

  PART02

  财务数据警报

  纳百川最新的财务指标触发了18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其中,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公司有息债务规模的急剧扩张及其带来的流动性压力。

  1、有息债务持续攀升

  根据招股书披露,纳百川的有息债务(短期+长期)呈现爆发式增长,且结构向短期化倾斜,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2022年:总债务1.21亿元(短期0.87亿+长期0.34亿)

  2023年:总债务2.45亿元(短期1.51亿+长期0.94亿),同比增幅高达102%

  2024年:总债务3.31亿元(短期2.37亿+长期0.94亿),同比增幅35%

  2025年Q1:总债务3.27亿元(短期2.30亿+长期0.98亿),虽环比略降1.2%,但仍维持极高水平。

  短期债务占比从2022年的72%持续维持在70%左右的高位(2025Q1)。这意味着公司面临巨大的短期偿债压力,对流动性的要求极高。债务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公司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的恶化趋势形成鲜明且危险的对比。

  2、现金流恶化加剧

  公司盈利能力呈现持续下滑趋势。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2.00%降至14.34%,连续五年下滑。公司将此归咎于新能源产业价格下行和新建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但在行业高速发展期,这种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2024年公司营收增长26.48%,但净利润反而下降2.88%,呈现出典型的“增收不增利”态势。更为严重的是,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剧降65.17%,现金流状况恶化程度远超利润下滑幅度。尤其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更是由正转负,达到-5652.75万元。

  3、回款能力恶化

  应收账款问题同样触目惊心。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增速高达46.56%,远超营收增速。截至2024年末,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比例已达29.61%,意味着公司近三分之一的资产是未收回的货款。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降至3.05次,远低于行业平均4.04次。回款能力持续恶化,叠加巨额的短期有息债务(2.30亿元)和恶化的经营现金流(-5652.75万元),公司的资金链压力已日益凸显并达到临界点。

  PART03

  关联交易与社保黑洞

  在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深交所重点关注了纳百川与前员工控制的供应商祥川科技之间的异常交易。

  祥川科技成立于2021年7月,成立仅5个月便成为纳百川供应商。2022年,该公司跻身纳百川第五大供应商,2023年其90%收入来自纳百川。令人费解的是,祥川科技的供货价格比同行低21%以上。

  股权穿透显示,祥川科技由前纳百川技术工程师吴建波及其配偶控制。深交所直接质疑“祥川科技是否替发行人代垫承担成本费用”,但纳百川在回复中否认了这一情况。

  社保缴纳问题成为招股书中最令人心痛的披露。截至2025年3月底,纳百川1319名员工中,95人未缴纳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缺缴人数均超过百人,还有90人未缴纳住房公积金。这些缺失的保障背后,是上千个普通工人家庭面对风险时的脆弱境地。

  纳百川的社保问题本质是“低成本扩张”模式的代价。在2025年社保新规的刚性约束下,其通过欠保维持利润的路径已不可行。短期公司需紧急筹措资金补缴,否则9月后可能触发员工集体维权;若长期无法将社保成本转嫁至产品定价或供应链,毛利率下滑趋势(14.34%)将进一步恶化。

  PART04

  产能扩张与现实

  尽管现有产能利用率不足,纳百川仍计划通过IPO募资8.29亿元,其中5.79亿元用于滁州水冷板生产项目,1亿元用于泰顺生产基地扩产,1.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公司产能利用率数据揭示了扩张计划的矛盾。2024年,核心产品电池液冷板产能利用率降至82.86%,较2022年的102.11%明显下滑。公司解释称滁州生产基地新建生产线设备尚在磨合期,但这一解释难以支撑大规模扩产计划的合理性。

  客户集中度风险同样突出。2022-2024年,公司近50%营收依赖宁德时代及其指定供应商。招股书坦言:“若未来市场行情变化导致宁德时代的采购需求下降,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深交所已就这一重大依赖问题发出问询,要求公司说明应对客户集中风险的具体措施。

  PART05

  公司治理困局

  纳百川的公司治理存在明显缺陷。2023年,公司首位职业经理人张勇因劳动纠纷与公司对簿公堂,索赔49.15万元。这起高管离职纠纷背后,暴露出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深刻矛盾。

  更令人担忧的是个人账户收付公司资金操作。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2年期间,公司通过个人账户、未入账现金收取款项合计为217.97万元、131.55万元和91.81万元。这种绕开公司正常财务流程的资金往来,引发监管对内控有效性的质疑。

  公司的合规记录同样堪忧。此前,纳百川曾因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被官方曝光。这种对安全按生产的漠视,折射出企业治理文化的深层问题。

  通过瞭望塔财经梳理,公司的财务数据隐患,与上千名员工缺失的社保账户一起,构成了纳百川IPO路上的暗礁。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公司流水线上的工人不知道,那些未能缴纳的社保账户正成为公司上市的绊脚石;技术研发人员没意识到,前员工控制的供应商企业正引发监管质询。

  瞭望塔财经认为,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冷却系统的企业,自身却陷入经营困境。纳百川的故事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上中游企业现状的缩影——在行业高增长光环下,企业面临盈利空间被挤压、扩张与效益失衡、治理结构跟不上发展速度的普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