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天时间里,两张罚单、超3300万元罚款,上海银行的合规警报在2025年盛夏拉响。

  这一年,上海银行可谓出师不利。就在一季度,该行总资产规模跌出城商行“前三”。这是继营收、净利润不敌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之后,其又一重要指标“落后于人”。

  如今,面对屡屡曝出的合规问题,多个经营指标日渐落伍于头部机构的上海银行,还能否重回城商行“前三甲”阵容?

  01

  千万元罚单再度“压顶”

  8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公布一则罚单,处罚对象是上海银行杭州分行。

  由于存在部分绩效考评不合规、资产池业务管理缺陷、贷款管理不审慎、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6项违法违规行为,上海银行杭州分行被处以380万元罚款,2名相关责任人各自被罚5万元并警告。

  “本次处罚问题来源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 2023 年对本行杭州分行开展的现场检查,处罚问题发生在 2019 年至 2023 年期间。本行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健全制度体系、优化管理流程、完善管理机制等措施积极整改。”上海银行于同日对处罚作出解释。

  更为严厉的处罚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2天前的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也公布了对上海银行的巨额罚单——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罚款2874.8万元,合计罚没逾2921万元。

  这张罚单直指上海银行在账户管理、清算管理、反假货币管理、信用信息采集及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等8大方面的合规问题,15名相关责任人同步被罚,个人罚款最高的达14.2万元,另有2人被罚10万元。

  面对这张千万元级的罚单,上海银行同样迅速作出回应:“问题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对本行开展的综合执法检查,处罚问题发生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所涉及的问题均已按照监管要求全部整改完毕。”

  短短3天时间里,上海银行累计被罚超3300万元。

  若拉长时间线,上海银行今年以来已多次遭罚。2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因存款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罚50万元;1月,因项目贷款管理、个人贷款用途管理、银票贸易背景审核等不到位,上海银行苏州分行被罚120万元;同月,由于存在贷款管理、代理销售业务等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上海银行被罚款200万元。

  追溯过往处罚纪录,上海银行上一次收到千万元以上大额罚单,是在两年前的2023年。彼时,该行因外汇业务方面的多项违规行为,被国家外汇管理局处以近亿元的罚款。该行当时也回应称,“被罚行为发生在2019-2021年期间”。

  结合前述几次被罚时的回应,不难发现上海银行合规风险的暴露时间主要集中在2019年至2023年。

  02

  从“老二”到“老四”的失落轨迹 

  曾几何时,在城商行的阵容中,上海银行仅次于北京银行,体量及业绩规模长期稳居“老二”。但在合规隐患暴露的几年间,这家万亿级城商行的地位出现了持续滑落。

  2019年,上海银行尚以2.24万亿元总资产排在城商行第二位,仅次于北京银行的2.74万亿元。当时,该行营收498亿元,净利润203亿元,在城商行中均处“第二”位置。排在其后的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净利润与之相差六七十亿元。

  但一切从2020年开始悄然改变。这一年,上海银行尽管总资产规模和净利润维持城商行“第二”,但营收率先被江苏银行超越,成为城商行“第三”。

  到了2022年,上海银行营收、净利润不仅落后于江苏银行,就连宁波银行也跑在了它前面。至此,城商行中业绩规模“前三甲”阵容,变成了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三家。上海银行则滑落至“第四”。

  排名节节败退背后,业绩增速的差距一目了然。2022年,上海银行营收531.12亿元,同比下降5.54%,是A股上市城商行中营收下滑幅度较大的银行之一;净利润也仅微增1.08%至222.8亿元。两项业绩指标的增速在A股42家银行中均位列倒数第六。

  反观当时的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两者营收增速分别为10.66%和9.67%,净利润增速更是高达28.9%、18.05%,上海银行被其远远甩在身后。

  资产规模的排名也在同步生变。2022年末,北京银行以3.39万亿元总资产仍保持在城商行首位;上海银行总资产2.88万亿元,被江苏银行(总资产2.98万亿元)超越,排名由“老二”降至“老三”。

  进入2025年,资产规模名次的下滑趋势仍未止住。就在一季度,上海银行总资产又被宁波银行超越。

  至此,该行营收、净利润、资产规模全面告别了城商行“前三”行列。其中,上海银行的营收甚至已不敌南京银行,在一季度沦落至了城商行“第五”。头部地位依然不保。

  03

  能否重回城商行“前三”?

  眼看排名持续滑落,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上海银行还能否重回城商行“前三甲”?毕竟其地处经济发达的上海市,布局覆盖长三角、京津、粤港澳和中西部多个重点城市。

  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审视上海银行与前三名银行间业绩增长动能及盈利能力指标的对比。

  对金融机构而言,资产规模意味着盘子的大小,是支撑其日后发展壮大的基石。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上海银行期末总资产一路增长并突破3万亿元大关,但同比增幅均为个位数,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对比新晋为城商行“老三”的宁波银行,总资产增速则“先降后升”,且均呈现双位数增长。

  上海银行要反超宁波银行重回城商行“前三”,总资产增速不仅需要提升,而且还要高于宁波银行。但遗憾的是,以目前的数据来看,其不仅无法实现反超,差距还会越拉越大。

  这样的趋势也表现在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上。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上海银行营收及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均小于同期的宁波银行。其中,2022年和2023年上海银行营收还是连续2年出现了“负增长”。

  业绩增长落伍背后,净息差持续承压构成主要障碍。2021年至2024年,上海银行净息差从1.74%一路降至1.17%,已低于行业平均息差水平(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3%)。

  同期,宁波银行净息差亦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21%降至1.86%;江苏银行净息差由2.28%降至1.86%。两者都在上海银行之上。

  面对行业地位下滑挑战,上海银行也在积极求变,持续优化和调整业务结构,加快转型发展。2024年,该行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重点领域发力,科技型企业贷款、普惠型贷款、绿色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 13.84%、13.31%、16.38%,远高于全行总贷款的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上海银行持续深耕养老金融特色。截至2024年末,该行养老金客户达159.53万户,保持上海地区市场份额第一;养老金客户 AUM 达49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5%;养老金客户AUM占零售客户AUM的比重提升至48.24%。

  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银行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拥抱 AI 大模型,加快以 DeepSeek 等大模型为核心的 AI 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该行金融科技人员同比增长超6%至1459人,金融科技投入增长3.2%至25.19亿元,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提升至 5%。

  不过,在长三角金融战场上,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江苏银行资产规模已逼近4.5万亿元关口,就连北京银行“规模最大城商行”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宁波银行更是以强劲势头持续追赶。在此背景下,上海银行能否借普惠、科创、养老等特色金融杀出重围?并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弯道超车?外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