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消金再被罚205万元背后,总经理职位已空缺超1年
2025年7月,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海尔消金”)因三类违规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处以205万元罚款,时任总经理黄应华被取消任职资格两年,多名高管同步追责,合计罚款金额达235万元。
银莕财经注意到,这是海尔消金7月内第二次“触雷”——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处以罚款25万元。
且此次处罚折射出消费金融行业共性风险,2025年行业罚单金额已超去年全年,监管对违规行为惩处力度持续加码。
01
一月内两次被罚
7月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海尔消金存在以下六项违规行为:1.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2.催收行为不当;3.贷后管理不尽职,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4.以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5.违规办理同业业务;6.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
对于上述违规事实的处罚,除公司被罚款205万以外,6名高管同时被追责,多人被警告。董事兼总经理黄应华被取消任职资格两年并被罚款20万元,财务部负责人郭涛被罚款10万元,共计235万元罚款,创下近三年消费金融行业单笔最高罚款纪录。
与此同时,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因贷款用途审查和管控不到位被罚款40万元,时任地产金融部负责人徐卫红、业务部负责人王恺分别被警告。
此次处罚的核心问题集中在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两大领域,例如监管指出其通过“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涉嫌变相抬高借款人成本,直接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而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的行为,则可能导致信贷资产质量数据失真,误导监管与投资者判断。
更值得关注的是,时任总经理黄应华不仅被罚款20万元,还被取消任职资格两年,这在该行业高管追责中极为罕见。然而自黄应华于2023年、张西铭于2024年离职后,海尔消金总经理一职已空缺超一年,由董事长李占国代为履职。
银莕财经注意到,这并非海尔消金首次“触雷”,今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已因其违反信用信息采集规定罚款25万元。一个月内两次被罚,公司主体累计罚款金额达230万元,凸显其合规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
02
从“产融结合”的创新者到“合规黑榜”的常客
公开信息显示,海尔消金成立于2014年12月,由海尔集团发起设立,是我国首家由产业背景驱动的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其股权结构为:海尔集团持股49%,红星美凯龙持股25%,逸荣投资持股16%,天同赛伯持股10%。
近年来,海尔消金盈利水平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尔消金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7.1亿元、24.89亿元、31.68亿元,同比增长57.38%、45.59%、27.25%;净利润分别为2.74亿元、3.65亿元、4.45亿元,同比增长39.51%、32.91%、22.05%。
但在资产质量方面,海尔消金面临持续压力。2022年至2024年,其信用减值损失从10.3亿元增至16.25亿元,拨备覆盖率则从199.34%下降至179.3%。
从行业视角看,海尔消金的违规行为实际折射出消费金融行业的共性风险。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罚单金额已达997.7万元,涉及8家机构,已超过2024年消金行业全年累计被罚金额。其中,信用信息管理与贷后管理不力成为“重灾区”。
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规范消费贷款合同条款,明示最终综合融资成本”,并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惩处力度,而海尔消金的违规行为,恰好踩中了监管整治的核心领域。
海尔消金的案例也为消费金融行业敲响警钟。2025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明确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优化消费金融环境,加大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惩处力度”;6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金融机构需“强化数字赋能,增强消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便利度”,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海尔消金的违规行为无疑成为监管“杀鸡儆猴”的典型。
面对困境,海尔消金已表态“诚恳接受处罚并完成整改”,但缺乏具体措施披露。
从“产融结合”的创新者到“合规黑榜”的常客,海尔消金的转变揭示了消费金融行业在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间的艰难平衡。随着监管趋严与行业洗牌加速,如何在满足普惠金融需求的同时筑牢合规底线,将成为所有持牌机构必须直面的生存命题。
银莕财经注意到,这是海尔消金7月内第二次“触雷”——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处以罚款25万元。
且此次处罚折射出消费金融行业共性风险,2025年行业罚单金额已超去年全年,监管对违规行为惩处力度持续加码。
01
一月内两次被罚
7月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海尔消金存在以下六项违规行为:1.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2.催收行为不当;3.贷后管理不尽职,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4.以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5.违规办理同业业务;6.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
对于上述违规事实的处罚,除公司被罚款205万以外,6名高管同时被追责,多人被警告。董事兼总经理黄应华被取消任职资格两年并被罚款20万元,财务部负责人郭涛被罚款10万元,共计235万元罚款,创下近三年消费金融行业单笔最高罚款纪录。
与此同时,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因贷款用途审查和管控不到位被罚款40万元,时任地产金融部负责人徐卫红、业务部负责人王恺分别被警告。
此次处罚的核心问题集中在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两大领域,例如监管指出其通过“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涉嫌变相抬高借款人成本,直接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而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的行为,则可能导致信贷资产质量数据失真,误导监管与投资者判断。
更值得关注的是,时任总经理黄应华不仅被罚款20万元,还被取消任职资格两年,这在该行业高管追责中极为罕见。然而自黄应华于2023年、张西铭于2024年离职后,海尔消金总经理一职已空缺超一年,由董事长李占国代为履职。
银莕财经注意到,这并非海尔消金首次“触雷”,今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已因其违反信用信息采集规定罚款25万元。一个月内两次被罚,公司主体累计罚款金额达230万元,凸显其合规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
02
从“产融结合”的创新者到“合规黑榜”的常客
公开信息显示,海尔消金成立于2014年12月,由海尔集团发起设立,是我国首家由产业背景驱动的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其股权结构为:海尔集团持股49%,红星美凯龙持股25%,逸荣投资持股16%,天同赛伯持股10%。
近年来,海尔消金盈利水平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尔消金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7.1亿元、24.89亿元、31.68亿元,同比增长57.38%、45.59%、27.25%;净利润分别为2.74亿元、3.65亿元、4.45亿元,同比增长39.51%、32.91%、22.05%。
但在资产质量方面,海尔消金面临持续压力。2022年至2024年,其信用减值损失从10.3亿元增至16.25亿元,拨备覆盖率则从199.34%下降至179.3%。
从行业视角看,海尔消金的违规行为实际折射出消费金融行业的共性风险。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罚单金额已达997.7万元,涉及8家机构,已超过2024年消金行业全年累计被罚金额。其中,信用信息管理与贷后管理不力成为“重灾区”。
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规范消费贷款合同条款,明示最终综合融资成本”,并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惩处力度,而海尔消金的违规行为,恰好踩中了监管整治的核心领域。
海尔消金的案例也为消费金融行业敲响警钟。2025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明确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优化消费金融环境,加大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惩处力度”;6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金融机构需“强化数字赋能,增强消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便利度”,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海尔消金的违规行为无疑成为监管“杀鸡儆猴”的典型。
面对困境,海尔消金已表态“诚恳接受处罚并完成整改”,但缺乏具体措施披露。
从“产融结合”的创新者到“合规黑榜”的常客,海尔消金的转变揭示了消费金融行业在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间的艰难平衡。随着监管趋严与行业洗牌加速,如何在满足普惠金融需求的同时筑牢合规底线,将成为所有持牌机构必须直面的生存命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