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见世界”到“世界看见我” 论生命价值的重塑与超越
摘要:本文以新华社报道《没事的,世界能看到我》中西藏视障青年达瓦次仁及“咔哒嘎布”盲人乐团的真实故事为研究对象,探讨个体在生理性“失明”困境下,如何通过艺术赋能、社群共建与利他实践,实现从被动“看见世界”到主动被“世界看见”的生命价值跃迁。研究认为,这一过程超越了传统励志叙事,揭示了生命价值的多元性:艺术重塑认知与自我认同,社群提供归属并推动社会融合,利他主义则最终完成生命意义的升华与对困境的超越。达瓦次仁们的实践表明,真正的“看见”是超越视觉的精神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于主动赋予世界意义并被世界认可。
关键词:视障群体;生命价值;艺术疗愈;社会融入;利他主义;咔哒嘎布乐团
一、引言:“看见”的哲学重构与生命价值的再问
“这样,就能‘看见’世界了吗?”2013年,14岁的视障少年达瓦次仁在拉萨盲童学校手握相机发出的疑问,既是对工具功能的探寻,更是对生命如何认知世界、确立自身价值的深刻哲学叩问。十二年后,已完全失去光感的他作为“咔哒嘎布”盲人乐团乐手平静宣告:“没事的,世界能看到我”。这一从“我看见”到“我被见”的转变,标志着一个生命价值的深刻重塑与超越。
传统语境中,“看见”被视为一种被动接收的视觉功能,生命价值常与“被看见”的程度挂钩。但达瓦次仁们的实践挑战了这一范式:他们通过艺术创造、社群协作与利他行动,将“看见”主动重构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创造与外向的价值赋予。这不仅为视障群体,更为所有个体探索生命意义提供了新路径:价值并非源于被外界看见,而源于主动为世界创造意义并被世界需要。
二、艺术赋能:从“摄影的种子”到“音乐的花朵”
达瓦次仁的成长轨迹,始于一次影像实验播下的“摄影的种子”,却最终绽放为“音乐的花朵”。这一过程揭示了艺术如何成为重塑认知、构建认同并主动创造的核心媒介。
艺术作为“内在之眼”:重构自我与世界的连接
尽管达瓦次仁早期拍摄的照片在视觉上模糊,但这是他“心中看见”世界的真实表达。艺术在此成为超越视觉局限的“内在之眼”,帮助他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图景。这种转化与北京联合大学视障学生舞蹈《舞台的颜色》异曲同工:舞者通过身体律动“看见”并表达心中的色彩,论证了“最美的颜色不在眼睛里,而是在心里”。
艺术作为价值载体:从“受助者”到“创造者”
音乐为达瓦次仁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他演奏笛子、扬琴,立志学习吉他钢琴,并承担乐团外联工作。艺术活动使他从需要社会帮助的“受助者”,转变为文化的传承者(演绎朗玛堆谐)和价值的创造者(创作原创歌曲)。这种转变印证了艺术如何使个体“被世界看见”——不是因其缺陷,而是因其才华与贡献。
艺术作为生命疗愈:在创造中确证存在
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具有疗愈功能。通过音乐,达瓦次仁能“看见”雪山圣湖、老人牧羊、孩童嬉戏。这并非视觉再现,而是精神世界的具象化与情感共鸣。正如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通过艺术陶冶提升生命价值感的实践所示,艺术能优化生活体验,调节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是对抗生命“空心化”的重要方式。
三、社群共建:从“个体挣扎”到“共同体赋能”
“咔哒嘎布”乐团(意为“洁白的哈达”)的集体实践,展现了社群如何为个体提供归属感,并通过协作共创实现社会融合与价值确认。
社群提供归属与认同
乐团成员大多曾从事按摩工作,但他们选择共赴音乐这条艰辛之路。在指导老师其美多吉带领下,他们共同练习、生活,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归属感与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通过团队实践增强集体观念、体验集体力量对个人的重要影响相契合。社群使个体摆脱孤独,在相互支撑中确认自身价值。
社群作为社会融合的桥梁
乐团通过“走村串镇”巡回演出,将音乐带给基层群众,深受喜爱。艺术成为他们与社会对话的桥梁,打破了公众对视障群体的刻板印象。他们的表演并非乞求同情,而是展示能力与价值,从而赢得尊重与认可。这种主动融入与酒泉市推动残健融合、通过就业赋能、文化浸润等为残疾人搭建融入社会桥梁的理念一致。
社群激发集体创造力与韧性
面对生存压力,乐团成立公司,自制藏香和辣椒酱补贴开销。这种集体创业模式展现了社群在应对挑战时的创造力与韧性。他们上午卖货,下午排练,晚上陪伴家人,生活简单充实。这种基于社群协作的“造血”模式,比单纯依赖外部“输血”更能保障可持续发展和尊严生活。
四、利他主义:生命价值的终极超越
达瓦次仁与乐团成员并未止步于自身温饱与成就,而是通过利他行动将个体生命价值升华为照亮他人的光源,实现了对困境的终极超越。
知识普惠:百本盲文书籍转化
乐团默默将藏文书籍“翻译”成盲文,已完成上百本,帮助藏族视障群体获取知识。这一行动超越了自我关怀,体现了“助人自助” 的公益精神。他们将自己渴望光明的经历,转化为为同类铺路的行动,这与蒋政强为视障者制作无障碍文娱作品、推动社会残健融合的努力本质相同。
精神激励:用生命影响生命
乐团坚持下乡演出,目的之一是“鼓励像我们一样的人”,证明“盲人也能做很多事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为其他身处困境者提供希望和勇气。他们的原创歌曲《莫气馁》唱道:“请你一定勇敢精勤”,既是自我宣言,也是给予他人的慰藉。这种精神激励与酒泉市助残实践中强调“残疾人并非‘被帮扶的弱者’,而是与所有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体”理念高度契合。
价值升华:从“生存”到“奉献”
通过利他实践,乐团成员的生命价值实现了从关注自身生存到为群体奉献的升华。他们的价值不再局限于音乐技艺或个人温饱,而体现在对更广泛视障群体的赋能中。这印证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可能”,以及“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的深刻哲理。真正的价值在奉献与影响中获得永生。
五、结论:生命价值在于主动赋予意义并被世界需要
达瓦次仁与“咔哒嘎布”乐团的故事,雄辩地论证了生命价值的重塑与超越之路:
价值根源之变:生命价值不再源于“被看见”的被动地位,而源于主动为世界创造意义(艺术、音乐、服务)并被世界需要。
实现路径之变:艺术是重塑认知、创造价值的媒介;社群是获得归属、协同共创的支撑;利他是超越自我、升华价值的终极途径。
哲学内涵之变:真正的“看见”是超越视觉的精神创造与关系互动。“世界看见我”的本质,是世界认可并需要我创造的价值。
他们的实践不仅为视障群体提供了可复制的生命范本,更对所有个体具有启示意义:无论处于何种境遇,生命都可以通过创造、共建与奉献,主动赋予世界意义,并在这一过程中,最终被世界真正“看见”——不是看见其缺陷,而是看见其独一无二的价值与光芒。
正如达瓦次仁用音乐描绘他“看见”的世界,并用这份美好回馈世界,他最终也被世界深深看见。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