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盛宴之下,冷水与热钱齐飞。

  一边是户用光伏巨头正泰安能递交撤退申请,另一边是全行业半年新砸800亿狂扩产能。说好的“反内卷”,怎么越来越卷?

  9月1日,正泰电器一纸公告,宣告其控股子公司正泰安能奔赴上交所主板的IPO之路戛然而止。这家号称“户用光伏第一股”、估值冲上600亿元的明星企业,原计划募资60亿元,在完成一轮问询后悄然撤单,留下市场一片猜测。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今年以来,光伏行业像是打了兴奋剂一般疯狂扩张:46个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37GW的新增产能蓄势待发,800亿元的投资洪流汹涌澎湃。

  这边龙头鸣金收兵,那边却是千军万马在扩产线上高歌猛进,行业天天喊“别卷了别卷了”,可大家的身体,似乎更为诚实。

  来都来了,不妨听小小生随意唠嗑两句。

  业绩太好反成障碍?

  正泰安能突如其来终止IPO,此事细细琢磨,着实别有洞天。

  表面理由是正泰电器一句轻飘飘的“业务发展较好、业绩增速快,需统筹安排”,听起来像是“赚钱太多,暂时不上市了”,堪称凡尔赛式撤单。

  明眼人都知道,背后的故事远非如此简单。

  2025年上半年,正泰安能净利润超过19亿元,增速迅猛。有业内人士猜测,此次终止可能与其利润规模逼近分拆规则上限有关,换言之:孩子太能干了,反而不好分家。分拆上市可能摊薄母公司利润、影响估值,资本结构的精妙权衡向来是道难题。

  作为户用光伏领域的龙头企业,正泰安能坐拥180万座电站,规模之巨令人惊叹。正因如此,在面对上交所的问询时,它不得不直面一系列直击要害的灵魂拷问:业务是否真正具备独立性?是否存在隐形关联交易?是否与母公司存在同业竞争?……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整个光伏产业仿佛正处于“一边高呼刹车,一边猛踩油门”的矛盾状态。

  截至8月20日,国内今年已经涌现出32个新的扩产项目,另有14个项目紧锣密鼓地开工建设,产能竞赛的热度丝毫未见减退。据了解,扩产项目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电池片和组件环节,新增扩产和开工规模超过139GW,占到主链扩张产能的98%。唯一一个上游材料项目,是4万吨颗粒硅。

  在25个明确披露技术路线的项目中,曾被寄予厚望的TOPCon技术几乎无人问津,取而代之的是钙钛矿、BC、异质结等新兴技术。

  明明全球贸易壁垒日益高筑,市场不确定性与日俱增,为何国内企业仍在不顾一切地扩张产能?所谓的“反内卷”口号,为何如今内卷程度甚于瑞士卷?

  背后或折射出光伏行业难以挣脱的扩张惯性:技术门槛不断降低、地方招商热情高涨、资本盲目追逐风口等等等等。

  正泰安能的撤退,也因此成了行业资本选择的一面镜子。如今的光伏企业,面前摆着好几条路:

  港股突然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阳光电源刚刚宣布向H股发起冲刺,理由极具“国际化”色彩;宁德时代、钧达股份早已在“A+H”模式中尝到甜头。港股再融资审批速度比A股快约60%,不会耽误企业抢占市场风口的时机。

  与此同时,A股分拆上市的门槛正在悄然提高。监管部门如今格外关注“独立性”问题,母子公司的业务是否“剪不断,理还乱”成为审查重点。正泰安能此次撤回申请,或很可能只是新一轮监管审慎趋势的开端。

  而直接撤单,也逐渐成为一种策略性选择,尤其是当企业认清当下上市的性价比并不理想时。暂缓IPO,正泰安能反而能够更为自由地转向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虚拟电厂、能源即服务(EaaS)等全新赛道。

  有时候,懂得适时撤退比一味进攻更需智慧。

  光伏企业如何叩开资本市场大门?

  正泰安能的撤单操作,加上行业一边喊停一边扩产的魔幻现实,给所有怀揣IPO梦想的光伏企业敲响一记沉重的警钟。

  启示不少,《上池财观》挑选五条金科玉律:

  一、想上市?先通过“断奶测试”

  独立性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红线。正泰安能在问询环节中,主营业务、同业竞争以及关联交易等问题被反复深究。本质上,监管部门旨在审视:你究竟是一个能够独立生存的成熟个体,还是依旧依赖母公司庇护的巨婴?

  拟分拆上市的企业,最好提前数年就着手理顺供应链,斩断不必要的关联交易,构建属于自己的市场与研发体系。否则,到了问询阶段,每一个存疑的数据都可能成为撤回申请的引爆点。

  二、你可以讲故事,但别吹破牛皮

  资本市场钟情于精彩的故事,但更青睐坚实的业绩。正泰安能讲述的是“数字化、服务型户用综合能源服务商”时髦故事,而支撑这一故事的是实实在在的业绩表现: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从137亿元飙升至318亿元,净利润也从17.5亿增长至28.6亿。

  故事决定你能飞多高,业绩决定你会不会摔死。

  三、timing是门艺术,别当莽夫

  上市时机堪比农耕看天时,正泰安能递表与撤单的两年间,行业周期翻云覆雨,政策风向斗转星移。

  光伏企业当如老农般懂得观天象:产能过剩的雨季莫要播种,贸易摩擦的寒冬不宜插秧。逆势强攻非勇者所为,实乃莽夫之举。

  四、国际化可以讲,请用数据讲

  “出海”与“全球化”是当下最具吸引力的话题,但不能只靠PPT里的世界地图。看阳光电源表现,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253.8亿元,同比增88%,占总收入比重达58.3%,这才是出海该有的样子。

  港股市场尤其看重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缺乏真实海外营收支撑的“全球化故事”,在国际投资者眼中无异于空头支票。

  五、产能扩张?早就听腻了

  旧日光伏企业以产能论英雄,今日资本只问技术护城河与盈利可持续性。企业的技术壁垒何在?盈利能力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阳光电源储能业务178亿收入、127%增速、40%毛利率三重奏,远比再来扩个50GW产能有吸引力得多。

  综上所述,光伏行业正经历一场从注重规模到追求质量的残酷转型。

  正泰安能撤单之后,或能更加迅速布局新兴赛道并取得成绩。对仍在IPO路上的光伏企业来说,必须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你到底是旧时代的产能扩张者,还是新时代的能源解决方案提供者?

  未来的资本市场,只会给后者发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