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达药业的麻烦还真不小
8月20日,贝达药业发布2025年半年报,这家“创新药第一股”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公司上半年营收17.31亿元,增长15.37%,归母净利润却下滑至1.4亿元,同比减少37.53%。这是贝达药业自2022年以来首次出现半年报利润负增长。
财报同时揭露了,贝达药业欠付合作方益方生物的里程碑款项达1.8亿元,部分款项已逾期超过两年。公司目前流动资产13.59亿元,流动负债却有17.57亿元,资金缺口明显。
数据显示,贝达药业的财务状况已持续恶化。流动比率连续三年半低于1,应收账款增长76.1%至1.73亿元,远超营收增速。费用结构也在调整,研发投入下降10.4%,销售费用却增长13.34%至5.94亿元。受业绩影响,公司股价已跌破70元整数关口。
这些变化背后,反映了贝达药业在产品竞争力、资金管理和战略定位上面临的多重挑战。一家曾经的创新药龙头企业,正在经历转型期的阵痛。
01
贝达药业将利润下滑归因于折旧摊销费用增加,但财务数据显示问题更为复杂。公司三项费用全面上涨:销售费用增长13.34%,管理费用增长23.47%,财务费用更是暴增118.06%。相比之下,营收增速只有15.37%,费用增长明显跑赢收入增长。
公司解释称,贝达梦工厂和嵊州创新药产业化基地年底完工转为固定资产,加上恩沙替尼在美国上市后资本化资产摊销,对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不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滑14.7%至4.45亿元,表明公司盈利质量确实在下降。
费用结构的变化更值得关注,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贝达药业研发支出持续收缩,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2.26亿元,同比下降10.4%。销售费用却大幅增至5.94亿元,是研发费用的2.6倍。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资源配置,反映出公司对现有产品变现的急迫需求。
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是背后推手,中康CMH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EGFR-TKI市场规模达204.4亿元,增长19.5%。但市场主导权已易手,第三代产品奥希替尼、阿美替尼等占据88%份额,贝达药业主力产品凯美纳所代表的第一代产品份额已萎缩至9.9%。
面对这种局面,贝达药业只能加大营销投入。公司组建专门的商业团队,通过周年庆学术活动、SUCCESS经验分享会、BECOMES高峰会等平台推广产品。但从效果看,高投入并未换来预期回报。
应收账款的异常增长暴露了销售质量问题,截至上半年末,应收账款1.73亿元,同比增长76.1%,增速远超营收增长,说明回款能力在下降。存货也增长14.88%至3.33亿元,显示产品销售遇到阻力。公司可能通过放宽账期等方式推动销售,但这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压力。
从产品层面看,贝达药业虽然有8款药品在售,但真正贡献营收的仍是少数几个。2024年报显示,凯美纳、贝美纳的销售额占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2025年上半年,营收占比超10%的仍是埃克替尼和恩沙替尼,意味着寄予厚望的第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占比不到10%,销售额不足1.73亿元。
02
贝达药业与益方生物的欠款纠纷,成为其资金紧张的典型写照。这笔1.8亿元债务源于2018年双方签署的贝福替尼合作协议。按约定,当贝福替尼二线、一线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分别获批时,贝达药业需支付8000万元和1亿元里程碑款项。
2023年5月贝福替尼获批上市后,这笔款项就该支付,但至今仍处于“尚未结算”状态。更有问题的是,贝达药业2024年年报中并未披露这项重大应付款,直到益方生物在监管问询函回复中主动披露,外界才知情。
益方生物已多方催收无果,2024年末还发出正式催款函。无奈之下,只能按10%比例计提坏账准备1800万元。对营收仅1.69亿元、净亏损2.4亿元的益方生物来说,这笔逾期款项直接影响其资金周转。
贝达药业的付款困难有迹可循,公司流动比率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半低于1,截至上半年末,流动资产13.59亿元,流动负债17.57亿元,资金缺口超过4亿元。2024年末货币资金4.72亿元,较年初下降37.23%,现金储备持续减少。
贝福替尼的市场表现不佳是付款困难的直接原因,根据益方生物数据,2024年贝福替尼销售提成仅2321.98万元,按10%-15%提成比例推算,年销售收入约2亿元左右,远低于预期。
作为第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本应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但面对奥希替尼等先发产品的市场垄断,销售表现平平。
这种情况下,贝达药业对相关投入的回收面临压力。公司曾坦言,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不可预测因素多,从2018年开始就确定了分散投资思路。除了贝福替尼,公司还投资了Xcovery、多禧生物、卡南吉医药等多家企业,试图通过“以量取胜”分散风险。
但从结果看,贝达药业并不算成功的投资者。今年上半年,其他权益投资工具收益从10.76亿元缩水至9.06亿元。唯一的亮点是投资的禾元生物今年7月获得科创板上会批准,可能为公司带来一定投资收益。
除了搞投资,贝达药业还涉足房地产。嵊州创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已投入近10亿元,这些在建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后,每年增加的折旧摊销也成为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
对贝达药业而言,如何在资金压力下维护商业信誉,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将是一个严峻考验。
财报同时揭露了,贝达药业欠付合作方益方生物的里程碑款项达1.8亿元,部分款项已逾期超过两年。公司目前流动资产13.59亿元,流动负债却有17.57亿元,资金缺口明显。
数据显示,贝达药业的财务状况已持续恶化。流动比率连续三年半低于1,应收账款增长76.1%至1.73亿元,远超营收增速。费用结构也在调整,研发投入下降10.4%,销售费用却增长13.34%至5.94亿元。受业绩影响,公司股价已跌破70元整数关口。
这些变化背后,反映了贝达药业在产品竞争力、资金管理和战略定位上面临的多重挑战。一家曾经的创新药龙头企业,正在经历转型期的阵痛。
01
贝达药业将利润下滑归因于折旧摊销费用增加,但财务数据显示问题更为复杂。公司三项费用全面上涨:销售费用增长13.34%,管理费用增长23.47%,财务费用更是暴增118.06%。相比之下,营收增速只有15.37%,费用增长明显跑赢收入增长。
公司解释称,贝达梦工厂和嵊州创新药产业化基地年底完工转为固定资产,加上恩沙替尼在美国上市后资本化资产摊销,对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不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滑14.7%至4.45亿元,表明公司盈利质量确实在下降。
费用结构的变化更值得关注,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贝达药业研发支出持续收缩,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2.26亿元,同比下降10.4%。销售费用却大幅增至5.94亿元,是研发费用的2.6倍。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资源配置,反映出公司对现有产品变现的急迫需求。
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是背后推手,中康CMH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EGFR-TKI市场规模达204.4亿元,增长19.5%。但市场主导权已易手,第三代产品奥希替尼、阿美替尼等占据88%份额,贝达药业主力产品凯美纳所代表的第一代产品份额已萎缩至9.9%。
面对这种局面,贝达药业只能加大营销投入。公司组建专门的商业团队,通过周年庆学术活动、SUCCESS经验分享会、BECOMES高峰会等平台推广产品。但从效果看,高投入并未换来预期回报。
应收账款的异常增长暴露了销售质量问题,截至上半年末,应收账款1.73亿元,同比增长76.1%,增速远超营收增长,说明回款能力在下降。存货也增长14.88%至3.33亿元,显示产品销售遇到阻力。公司可能通过放宽账期等方式推动销售,但这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压力。
从产品层面看,贝达药业虽然有8款药品在售,但真正贡献营收的仍是少数几个。2024年报显示,凯美纳、贝美纳的销售额占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2025年上半年,营收占比超10%的仍是埃克替尼和恩沙替尼,意味着寄予厚望的第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占比不到10%,销售额不足1.73亿元。
02
贝达药业与益方生物的欠款纠纷,成为其资金紧张的典型写照。这笔1.8亿元债务源于2018年双方签署的贝福替尼合作协议。按约定,当贝福替尼二线、一线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分别获批时,贝达药业需支付8000万元和1亿元里程碑款项。
2023年5月贝福替尼获批上市后,这笔款项就该支付,但至今仍处于“尚未结算”状态。更有问题的是,贝达药业2024年年报中并未披露这项重大应付款,直到益方生物在监管问询函回复中主动披露,外界才知情。
益方生物已多方催收无果,2024年末还发出正式催款函。无奈之下,只能按10%比例计提坏账准备1800万元。对营收仅1.69亿元、净亏损2.4亿元的益方生物来说,这笔逾期款项直接影响其资金周转。
贝达药业的付款困难有迹可循,公司流动比率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半低于1,截至上半年末,流动资产13.59亿元,流动负债17.57亿元,资金缺口超过4亿元。2024年末货币资金4.72亿元,较年初下降37.23%,现金储备持续减少。
贝福替尼的市场表现不佳是付款困难的直接原因,根据益方生物数据,2024年贝福替尼销售提成仅2321.98万元,按10%-15%提成比例推算,年销售收入约2亿元左右,远低于预期。
作为第三代EGFR-TKI,贝福替尼本应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但面对奥希替尼等先发产品的市场垄断,销售表现平平。
这种情况下,贝达药业对相关投入的回收面临压力。公司曾坦言,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不可预测因素多,从2018年开始就确定了分散投资思路。除了贝福替尼,公司还投资了Xcovery、多禧生物、卡南吉医药等多家企业,试图通过“以量取胜”分散风险。
但从结果看,贝达药业并不算成功的投资者。今年上半年,其他权益投资工具收益从10.76亿元缩水至9.06亿元。唯一的亮点是投资的禾元生物今年7月获得科创板上会批准,可能为公司带来一定投资收益。
除了搞投资,贝达药业还涉足房地产。嵊州创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已投入近10亿元,这些在建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后,每年增加的折旧摊销也成为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
对贝达药业而言,如何在资金压力下维护商业信誉,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将是一个严峻考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