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百川IPO上市之路迷雾重重:毛利率连年下滑、千人社保未缴?
2025年8月14日,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更新了IPO招股书。在最新的财务数据中,2025年1-3月,公司营业收入3.37亿元,归母净利润仅为1488.54万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更是负数,达到-5652.75万元。
这已是纳百川第三次冲刺资本市场。这家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热管理系统的企业,在新能源行业高歌猛进的大潮中,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在招股书光鲜的技术术语和扩张计划背后,隐藏着1319名员工中95人未缴纳工伤保险的事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缺缴人数均超百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工人的生计保障。
一、招股书里的警报
纳百川的故事始于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代。
公司专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燃油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及储能电池热管理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主要产品包括电池液冷板、电池集成箱体等。这些技术名词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最新招股书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公司毛利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2.00%、19.43%、17.54%和14.34%。
公司将此归咎于新能源产业整体价格下行及新建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2。但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解释显得苍白无力。
五家全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样堪忧。2025年第一季度,纳百川(眉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尚未开展业务,马鞍山和滁州两家公司虽有盈利但规模有限,而泰顺和上海两家公司则深陷亏损泥潭。
这种参差不齐的表现,勾勒出一幅扩张过快、管理跟不上的图景。
二、上市之路的三重困境
在看似稳步增长的营业收入背后,纳百川面临着三重困境。
财务指标恶化首当其冲。新浪财经“鹰眼预警”系统显示,纳百川已触发18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0.31亿元增至14.37亿元,但净利润却从1.13亿元降至9542.88万元,呈现典型的“增收不增利”态势。
经营活动现金流波动剧烈,2024年同比减少65.17%,暴露出公司盈利质量的下滑。
客户和供应链风险同样不可小觑。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期间,纳百川近50%营收依赖宁德时代及其指定供应商8。这种将半条命系于单一大客户身上的商业模式,引发了深交所对其业绩持续下滑风险的重点问询。
更令人担忧的是关联交易疑云。供应商祥川科技由前员工吴建波控制,成立仅5个月即成为纳百川供应商,而行业通常需要6-12个月验证周期,2023年,祥川科技90%收入来自纳百川,供货价格却比同行低21%以上,这种异常交易结构引发监管关注。
公司治理缺陷同样触目惊心。实控人曾通过私人账户向职业经理人张勇及其配偶转账132.59万元,性质被模糊定义为“工资奖金和业务经费”。公司还曾因违法占地被处罚,仅缴纳罚款却拒不执行“退还土地并拆除违建”的处罚要求,最终遭法院强制执行。
三、社保缺位与劳资纠纷
在财务数据与监管问询之外,普通员工成为公司困境中最直接的承受者。
截至2025年3月底,纳百川1319名员工中,95人未缴纳工伤保险,未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均超过百人,另有90人未缴纳住房公积金。这些缺失的保障背后,是上千个家庭面对风险时的脆弱境地。
公司高管层同样风波不断。2016年加入纳百川的首位职业经理人张勇,最终与公司对簿公堂。2023年,张勇以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拖欠工资等理由,向公司索赔49.15万元。
虽然双方最终达成和解,但这场高管与东家之间的纠纷,暴露了企业内部管理的紧张关系。
张勇的遭遇并非孤例。在纳百川参股的泉州市启源纳川新能源产业股权投资企业中,一条2025年7月的新增失信信息显示,该企业“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这种对法律义务的漠视,折射出企业治理文化的深层问题。
四、上市之路的终极疑问
面对重重挑战,纳百川依然坚持着8.29亿元的IPO募资计划。这笔资金中,1.5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余投向滁州和泰顺生产基地的扩产项目。但在现有产能利用率不足、毛利率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这种扩张逻辑引发市场质疑。
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当行业整体价格下行趋势未改,当新建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当企业治理问题频发,纳百川如何说服投资者相信其上市后的盈利能力?
新能源行业已告别野蛮生长阶段,市场对企业的审视标准正在提高。从财务健康到公司治理,从员工权益保护到供应链透明度,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
纳百川的故事,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上中游企业现状的缩影——在行业高增长光环下,企业面临盈利空间被挤压、扩张与效益失衡、治理结构跟不上发展速度的普遍困境。
流水线上的工人可能不知道,那些未能缴纳的社保账户正成为公司上市的绊脚石;技术研发人员或许没意识到,前员工控制的供应商企业正引发监管质询;财务部门人员也未必清楚,负的经营性现金流在招股书中如此刺眼。
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冷却系统的企业,自身却陷入经营困境。滁州生产基地的扩产计划需要资金,泰顺工厂的亏损需要填补,1319名员工的社保需要缴纳。每一笔都是不能回避的开支,每一笔都在考验企业治理者的智慧与良知。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公众监督的起点。当招股书翻到最后一页,纳百川的冷却系统能否经得起资本市场的严冬考验?
这已是纳百川第三次冲刺资本市场。这家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热管理系统的企业,在新能源行业高歌猛进的大潮中,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在招股书光鲜的技术术语和扩张计划背后,隐藏着1319名员工中95人未缴纳工伤保险的事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缺缴人数均超百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工人的生计保障。
一、招股书里的警报
纳百川的故事始于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代。
公司专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燃油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及储能电池热管理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主要产品包括电池液冷板、电池集成箱体等。这些技术名词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最新招股书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公司毛利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2.00%、19.43%、17.54%和14.34%。
公司将此归咎于新能源产业整体价格下行及新建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2。但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解释显得苍白无力。
五家全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样堪忧。2025年第一季度,纳百川(眉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尚未开展业务,马鞍山和滁州两家公司虽有盈利但规模有限,而泰顺和上海两家公司则深陷亏损泥潭。
这种参差不齐的表现,勾勒出一幅扩张过快、管理跟不上的图景。
二、上市之路的三重困境
在看似稳步增长的营业收入背后,纳百川面临着三重困境。
财务指标恶化首当其冲。新浪财经“鹰眼预警”系统显示,纳百川已触发18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0.31亿元增至14.37亿元,但净利润却从1.13亿元降至9542.88万元,呈现典型的“增收不增利”态势。
经营活动现金流波动剧烈,2024年同比减少65.17%,暴露出公司盈利质量的下滑。
客户和供应链风险同样不可小觑。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期间,纳百川近50%营收依赖宁德时代及其指定供应商8。这种将半条命系于单一大客户身上的商业模式,引发了深交所对其业绩持续下滑风险的重点问询。
更令人担忧的是关联交易疑云。供应商祥川科技由前员工吴建波控制,成立仅5个月即成为纳百川供应商,而行业通常需要6-12个月验证周期,2023年,祥川科技90%收入来自纳百川,供货价格却比同行低21%以上,这种异常交易结构引发监管关注。
公司治理缺陷同样触目惊心。实控人曾通过私人账户向职业经理人张勇及其配偶转账132.59万元,性质被模糊定义为“工资奖金和业务经费”。公司还曾因违法占地被处罚,仅缴纳罚款却拒不执行“退还土地并拆除违建”的处罚要求,最终遭法院强制执行。
三、社保缺位与劳资纠纷
在财务数据与监管问询之外,普通员工成为公司困境中最直接的承受者。
截至2025年3月底,纳百川1319名员工中,95人未缴纳工伤保险,未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均超过百人,另有90人未缴纳住房公积金。这些缺失的保障背后,是上千个家庭面对风险时的脆弱境地。
公司高管层同样风波不断。2016年加入纳百川的首位职业经理人张勇,最终与公司对簿公堂。2023年,张勇以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拖欠工资等理由,向公司索赔49.15万元。
虽然双方最终达成和解,但这场高管与东家之间的纠纷,暴露了企业内部管理的紧张关系。
张勇的遭遇并非孤例。在纳百川参股的泉州市启源纳川新能源产业股权投资企业中,一条2025年7月的新增失信信息显示,该企业“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这种对法律义务的漠视,折射出企业治理文化的深层问题。
四、上市之路的终极疑问
面对重重挑战,纳百川依然坚持着8.29亿元的IPO募资计划。这笔资金中,1.5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余投向滁州和泰顺生产基地的扩产项目。但在现有产能利用率不足、毛利率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这种扩张逻辑引发市场质疑。
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当行业整体价格下行趋势未改,当新建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当企业治理问题频发,纳百川如何说服投资者相信其上市后的盈利能力?
新能源行业已告别野蛮生长阶段,市场对企业的审视标准正在提高。从财务健康到公司治理,从员工权益保护到供应链透明度,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
纳百川的故事,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上中游企业现状的缩影——在行业高增长光环下,企业面临盈利空间被挤压、扩张与效益失衡、治理结构跟不上发展速度的普遍困境。
流水线上的工人可能不知道,那些未能缴纳的社保账户正成为公司上市的绊脚石;技术研发人员或许没意识到,前员工控制的供应商企业正引发监管质询;财务部门人员也未必清楚,负的经营性现金流在招股书中如此刺眼。
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冷却系统的企业,自身却陷入经营困境。滁州生产基地的扩产计划需要资金,泰顺工厂的亏损需要填补,1319名员工的社保需要缴纳。每一笔都是不能回避的开支,每一笔都在考验企业治理者的智慧与良知。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公众监督的起点。当招股书翻到最后一页,纳百川的冷却系统能否经得起资本市场的严冬考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