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团队展示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swen 助力全球互联网升级和演化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九届亚太网络研讨会APNet 2025上,来自北京大学的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swen团队首次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了其研发的“IPswen全球测试平台第一版”(IPswen Global Testbed v1.0)技术方案,并在随后专场举办的“首届IPswen与未来互联网演化研讨会”上面向公众和媒体公开展示其核心技术,并阐述设计理念、研发背景与历程。
IPswen,中文名称孙氏IP,是由北大计算机学院的互联网协议研究小组于近年提出的一个创新性IP协议,旨在从根本上消除当前IPv4/IPv6双协议并行架构在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方面的长期困难与技术瓶颈。据团队负责人孙斌介绍,IPswen将IPv4地址空间扩大了数亿亿倍,在彻底解决IPv4地址枯竭引发危机的同时,又能保持新旧两代IP协议在软硬件和编址架构的二进制兼容与双向互操作,以即插即用、逐个设备、逐个网络的方式,渐进式地升级、替换IPv4,从而助力互联网的平稳升级和长期发展。
作为应对此重大技术挑战的对策,IPswen团队通过采取8级变长地址扩充、单栈式替换升级、基于套接字地址二进制兼容与双向互操作等设计原理和技术创新,经过多年探索和完善,最终解决了“扩大IP地址空间”与“保持现有IP地址的分配和路由体系、网络设备及软件系统不受影响”二者之间相互矛盾、无法兼顾的长期两难困局,使得互联网升级换代能够走向如“黑白电视被彩色电视逐步更新淘汰”的那种平稳技术路径。
首届IPswen研讨会于2025年8月在上海举办
团队选择在上海举办的亚太网络研讨会APNet 2025首次公开展示IPswen也颇具战略意义。亚太地区有多达56个经济体、约47亿人从APNIC(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申请IP地址,自互联网早期就一直是全球人均IP地址资源最为稀缺的地区,而且这里的新旧两代IP协议共存和互通矛盾也最为突出。IPswen团队负责人孙斌于今年7月到访澳洲,对著名互联网架构与IP协议领域的权威专家、APNIC首席科学家Geoff Huston进行专访,深入探讨和分析了IP编址现状和未来互联网发展。Huston表示,全球普及IPv6尚需长达20年的时间,且IPv4+IPv6双栈模式将是永久性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应用层不断降低对IP层的依赖性。因此,必须以务实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区域内以及全球互联网的升级和演化,不应盲目追求纯IPv6部署率,而是要坚持基于事实和科学的原则来应对IP地址现实需求。
在本次研讨会谈到IPswen与IPv6共存问题时,孙斌重申了上述Huston所强调的原则,并指出IPswen与IPv6具有不同的技术定位与目标,并非IPv6替代品或直接竞争者,“与IPv6作为长期方案不同,IPswen适用于开放异构的网络环境,可作为现有网络中直接实施的扩容技术和阶段性方案。IPswen特别适合升级和维护那些IPv4地址极为短缺、但无法弃用IPv4软硬件或应用系统的网络环境”。
IPswen本质上是对现有IPv4+NAT技术的一个深度优化方案,使用纯IP层的选项信息来扩充NAT的状态空间。故IPswen与IPv6的关系正如NAT与IPv6的关系,两种技术各有适用场景,可相互补充。IPswen的最佳应用场景是利用IPswen与IPv4之间进行地址转换的NAT方式,对现有IPv4网络进行扩容,允许网络运营商、互联网服务商ISP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将诸多纯IPv4边缘网络、企业内网或家庭网络互联互通,而不必要求这些边缘网络同时升级到IPv6、放弃现有的IPv4软硬件。特别是,IPswen提供的CGNAT4/s功能足以为任意规模的运营商网络实现单层NAT部署。
IPswen研究团队负责人孙斌发表主题演讲
孙斌指出,“以前我们只限于两种选择,要么选择1、共享稀缺的少量公网IPv4地址+大规模私网地址翻译,要么选择2、部署IPv6新网络+停用IPv4旧网络。现在IPswen提供了第三个选择,即3、保持原有IPv4网络照常运转的同时,增加新的公网地址和设备、升级网络规模和性能。”对于IPswen成为互联网标准的前景问题,孙斌强调,“事实证明,对于能解决互联网特定阶段的核心困难、广受市场欢迎的IPv4兼容技术,互联网标准化组织中的有识之士会加以支持并采纳,在原则性与现实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这正如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那句著名的座右铭:我们拒绝国王、总统和投票,我们相信粗略的共识和运行中的代码。”
北大IPswen(孙氏IP)研究团队
此次研讨会还深入解析了IPswen的理论基础、部署方法和应用场景,同时对当前互联网底层架构与技术生态、全球IP地址分配和网络治理话语权、中国互联网技术源头创新等相关话题展开深度探讨。由于IPswen把公网IP地址总量从当前的单个IPv4空间扩大成为6.4亿亿(6.4京)个IPv4空间,“一址难求”的公网IPv4地址数量失去了稀缺性,这将导致欧美等国家在互联网早期阶段所获得的IPv4地址数量先发优势被完全抹平。由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IPswen巨量地址库的分配和治理上可享有完全公平公正的地位。
与会专家指出,IPswen体现了我国在网络基础技术领域的源头创新,其成功应用将助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互联网地址分配和治理中的话语权,为构建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在会议闭幕环节,IPswen团队还宣布了后续工作与合作计划,包括共享技术规范、开放源代码库和知识产权,联合开源社区和产学研各界推动IPswen纳入新一代互联网架构体系,并规划第二版IPswen全球测试床(IPswen Global Testbed v2.0)网络建设,同时筹备IPswen BGP路由检测节点“IPswen BGP Route Views”计划。IPswen研究团队期望国内外相关各方加入合作,共同推进IPswen技术应用普及。
IPswen团队展示“IPswen全球测试平台第一版”技术方案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 孙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