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巨头,依旧尴尬。

  近日,中国中免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快报:营业总收入为281.51亿元,同比下降9.96%;归母净利润为26亿元,同比下滑20.81%。

  更令人担忧的是第二季度表现:营收114.05亿元,同比减少8.45%;净利润仅为6.62亿元,同比大跌32.17%。这份“成绩单”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也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下滑趋势——2024年全年净利润已同比下降36.44%。

  作为中免最核心的市场,海南离岛免税在第二季度出现明显波动。海口海关数据显示,4至6月离岛免税销售额分别为20.2亿元、19.6亿元和14.7亿元,同比下降20%、21%和29.5%;其中6月客单价同比下降23.7%,虽较一季度有所收窄,但仍处于低位。

  海南之外则更为低迷。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免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8%,超过海南线下市场的4%,表明包括机场和线上渠道在内的其他区域需求更为疲弱。同时,公司净利润率也从去年同期的7.8%下降至5.8%。

  机场免税业务成为拖累项。随着跨境航班恢复,客流上升,但租金随之计提,加之促销力度加大,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面对“618”电商大促的冲击,公司不得不加大折扣力度,毛利率因此不及预期。与此同时,为缓解库存压力,公司加快去化步伐,上半年存货周转率同比提升10%,以价换量虽带动销售,但也进一步挤压了利润。

  更大的挑战来自竞争格局变化。瑞银指出,化妆品等核心品类正面临多渠道冲击。尽管二季度海南免税整体销售额同比仅下降4%,但消费券和促销更多向电子产品倾斜,奢侈品表现仍然疲软。这对主营香化品类的中免构成持续压力。

  为扭转颓势,中国中免正加快商品结构重构。目前免税商品毛利率高达39.5%,远高于有税商品的13.45%。基于此,公司持续优化销售结构,免税商品销售占比已接近70%。

  中免通过“独家、首发、联名定制”三大策略推动商品升级。2024年新引入200余个国内外品牌,并与雅诗兰黛、海蓝之谜、Qeelin、周大福、汾酒等推出联名款或独家套装,试图摆脱单一价格战的桎梏。

  同时,市内免税店成为新增长点。公司已在三亚国际免税城试点有税商品离境退税服务,并计划年内新开多家市内免税店。

  截至目前,中免已中标深圳、广州、西安、福州、成都、天津等六城的市内免税经营权,连同北京、上海、大连、厦门等既有门店,全国市内免税店将达13家。此举有望优化业态结构,降低对机场与离岛市场的依赖。

  海南自贸港封关倒计时正式开启,预计将在2025年12月18日落地。这一政策被视为重磅利好:7月24日,中免A股盘中触及涨停,港股亦大涨19%,创近九个月新高。封关被寄予厚望,因其有望提振海南经济、强化旅游岛定位,为中免业务注入新动能。

  不过,市场分歧也在加剧。群益证券下调中免2025—2027年净利润预测至45.2亿、51.4亿和56.7亿,仍给予“买进”评级,认为封关将带来估值修复空间。

  而摩根士丹利与瑞银则持更谨慎态度,分别给出“与大市同步”和“中性”评级,担忧电商与多渠道持续蚕食海南以外市场。

  更关键的是,封关所带来的“更开放市场”意味着更多国际品牌可能在海南自建门店。高盛在穆迪达维特报告中指出,未来中免在海南的市场份额或将面临严峻考验。

  短期内,中免仍具转型缓冲空间。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20.08%,账面现金超347亿元。随着跨境航班6月下旬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机场免税业务有望在下半年迎来回暖。

  然而,中免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在封关后愈加开放、充分竞争的免税市场中保住领先地位。曾经的垄断者,正在迈入前所未有的竞争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