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动力IPO:突击冲业绩遭质疑,业务招待费每天“砸”3万,数十亿募投项目产能消化引关注
2025年6月23日,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动力”)创业板IPO审核状态更新为“提交注册”。数据显示,联合动力从过会到提交注册仅间隔10天,自2024年底递交招股书至完成创业板审核流程共计156天,创下近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IPO最快纪录。
业绩增长表现或为联合动力快速过会的关键因素。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间,公司营收从29.03亿元跃升至161.78亿元,归母净利润呈现显著波动:2021年亏损2.5亿元、2022年亏损1.79亿元,2023年实现盈利1.86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长至9.36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业绩变化趋势与IPO推进节奏高度吻合,引发监管层对其可持续性的持续关注。在上市委会议现场及深交所两轮问询函均将“业绩可持续性”作为核心质询问题。
联合动力研发投入与销售费用的结构性变化值得关注。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从5.72亿元增长至9.08亿元,但研发费用率从11.37%下降至5.62%。同期归属于销售费用的业务招待费呈现显著增长,2024年达1,178.54万元,同比增幅121%,日均支出约3.2万元。
联合动力募资计划中的产能扩张规模引发行业关注。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募集资金48.57亿元,其中26.12亿元将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扩产项目,新增电驱系统产能332.13万套。从产能利用率来看,联合动力电驱系统从84.77%提升至93.70%,而电源系统产能利用率仅73.99%。另外,与同行业企业相比,臻驱科技在建项目合计产能为290万套。深交所对联合动力募投产能消化也提出了质疑,要求公司分析募投项目、拟建设项目产能消化措施及有效性。
上市前业绩突增合理性遭质疑
作为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核心供应商,联合动力在IPO前夕的业绩表现引发关注。
梳理联合动力近四年财务数据可见,其业绩表现呈现阶段性显著增长:2021年至2022年累计亏损4.3亿元,2023年实现盈利1.86亿元,2024年申报期间业绩进一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业绩变化与IPO推进节奏高度吻合,引发市场对其业绩真实性的讨论。
监管层对其业绩可持续性持关注态度。在上市委会议现场,“业绩可持续性”被列为重点质询问题,该问题已连续三次出现在审核问询中。此前深交所两轮问询函要求公司从行业增速、市场竞争等六个方面说明增长逻辑,公司在招股书中将“业绩增速下滑风险”列为首要风险提示。
理想汽车的订单对联合动力业绩影响显著。2024年,公司对理想汽车的销售额达56.1亿元,同比增长200%,占营收比重34.7%。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4年末,公司对理想汽车的应收账款为21.6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高于同期收入增速。
威马汽车的历史案例凸显客户经营风险。2021年至2023年,因威马汽车出现经营危机,联合动力累计计提坏账3.3亿元,其中2023年计提2.15亿元,对当期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联合动力对单一客户的销售占比仍保持上升趋势。
去年业务招待费每天花掉3万
上市委会议中,监管层就联合动力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的情况提出问询。数据显示,公司研发费用从2022年的5.7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08亿元,但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从11.37%下降至5.62%。
公司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引发关注:其一是认为营收快速增长带来“规模效应”,其二是强调通过模块化开发平台提升了研发效率。但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研发投入强度不升反降的情况,确实引发关于企业长期竞争力的讨论。
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动力销售费用的变化情况。2022年至2024年,公司归属于销售费用的业务招待费分别约为423.41万元、532.42万元和1,178.54万元,其中2024年同比飙升1倍。
据测算,2024年,联合动力每天的业务招待费到达3.22万元。
未满产再投数十亿,产能消化难题待解
根据募资计划,联合动力此次IPO拟募集资金48.57亿元,其中26.12亿元(占比53.8%)将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电驱系统产能将新增332.13万套。这一产能扩张规模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受到关注。
现有产能利用数据显示,联合动力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电驱系统产能利用率为93.7%,处于较高水平;电源系统产能利用率73.99%。值得注意的是,在电源系统产能仍有提升空间的情况下,公司主要募投资金投向电驱系统扩产,这一产能扩张策略受到市场讨论。
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联合动力的扩产规模较为显著。以同行企业臻驱科技为例,其在建项目合计产能为290万套,而联合动力电驱系统新增产能达332万套。结合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回落情况,这一扩产计划的市场消化能力引发关注。
深交所在问询函中要求公司说明产能消化的具体措施。根据回复,联合动力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现有客户的订单承诺,二是对行业增长的预期。但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上述措施对超300万套新增产能的支撑力度,需要更充分的论证。
联合动力的上市进程面临多重挑战: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研发投入强度的变化、大规模扩产与市场消化能力的匹配性。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公司IPO进展,也将对其长期投资价值产生影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