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晓夏

中国与非洲国家理念相通、诉求相近,彼此深刻理解。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知识转移与能力建设,帮助非洲国家不断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携手实现发展权”为主题,中国人权研究会、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于8月2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共同主办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超过200位来自中国和非洲国家的人权领域代表参会讨论,凝聚共识,为全球南方国家贡献中非智慧和行动方案。

科学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已成为阻碍非洲国家实现发展权的主要障碍之一,中非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支持非洲破解发展瓶颈。

中国建成的风云气象卫星星座,向非洲国家分享数据,涵盖12大类气象和遥感产品,显著提高了非洲国家获取气象情报的能力。

中国通过中非航天合作,已向20多个非洲国家无偿赠送卫星资料接收站、气象分析系统、自动站等设施。世界气象组织非洲区前负责人马卡拉乌表示,中国援建的气象设施质量过硬、技术先进,切实提升了受援国家的气象防灾预警能力。

经济绿色转型,促可持续发展

非洲拥有全球40%的太阳能、32%的风能和12%的水能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中国协助非洲实施了超过百个清洁能源项目,从肯尼亚的加里萨光伏电站到南非的德阿风电项目,再到乌干达的卡鲁马水电站,惠及千家万户,为非洲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中国对非出口的“新三样”产品大幅增长,在埃及、摩洛哥等地催生配套组件厂,形成“技术引进—本地生产—区域辐射”的产业链闭环,使非洲从全球价值链的“供应端”转向“生产端”,实现了绿色工业化,重塑了非洲经济基因。

弥合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红利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通认为,发展中国家唯有把握数字时代机遇,加强合作,以数字化推进现代化,才有机会在全球的发展格局中实现弯道超车,赢得主动权。

为此,首先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非洲信息通信项目,例如建设跨境海底光缆、4G/5G通信网络等,为非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中非合作“万村通”项目为偏远农村提供卫星电视服务,保障了非洲民众的信息获取权。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特聘教授乔巴生指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通过基础设施联通奠定了发展空间载体,通过产业链本地化重塑了经济基因,通过数字赋能跨越了技术代差,通过青年培养筑牢了人力资本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