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行驶里程4万多公里,累计展出420场——“移动博物馆”为21万基层群众送上文化大餐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冯雪玉
提起内蒙古博物院的流动数字博物馆,大多当地人不陌生,各个盟市的群众通过它体验数字文物展品的奇妙。这辆蓝白相间的“移动博物馆”,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领略文物的风采、文化的魅力,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播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文博战线上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名列其中。
文博资源送到身边
内蒙古地域辽阔,横跨“三北”,共有103个旗县(市、区),有着长达4200公里的边境线,边境县域人口近200万。因此,服务不便利、资源不均衡成为内蒙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和堵点。
2010年,内蒙古博物院历时3年打造的全国首个全数字化、高集成度的流动数字博物馆开始“服役”。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创新的文化服务形式,流动数字博物馆让优质文博资源直达基层。
近日,登上这座轻便又不失典雅的“博物馆”后,解说员热情地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移动展车高4米、宽2.6米、长18米,车内是45平方米的小型展厅,使用了高精度可视化三维数字还原、触摸互动、增强现实(AR)等技术,观众可以从任意角度放大和旋转,近距离欣赏文物。
“我们对院藏的1000余件珍贵文物进行毫米级高精度三维扫描,建立了可动态交互的数字模型库。”解说员说,前来参展的观众中,不少人是第一次接触数字博物馆,感到十分新奇。
老人与孩子们洋溢的笑脸、边防官兵们高高竖起的大拇指、矿区林场工人们的赞不绝口、留言簿上密密麻麻的真挚文字……流动数字博物馆所到之处总能掀起参观热潮和一致好评,这也是流动数字博物馆文化惠民工作取得的重要成绩。
从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首展以来,内蒙古流动数字博物馆足迹已遍布全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市、区)。每次展出时,社教人员都会进行随展教育活动,帮助观众更为直观、全面地了解展出背后的历史文化。
参观方式新颖便捷
当流动数字博物馆开进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时,学生的参观热情十分高涨。新颖的参观方式点燃了大家的热情,科技范儿和现代感十足的文物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参与活动的200余名在校师生获得了难忘的体验。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外,了解内蒙古的文物和文化也十分必要。”前来参观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樊之轩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活动,他们多维度、立体地认识了内蒙古的文化发展脉络,也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流动数字博物馆中,“科技+文化”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可感可触。在一次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的巡展中,400多名观众在AR技术的帮助下,通过手势“捧起”新石器时代的中华碧玉龙。除此之外,数字复原技术更是重现了草原丝绸之路商队与中原商贾交易的场景。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教育员红格尔表示:“流动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最大的意义就是走入基层,让群众感受到先进文化传播形式。”
如今,流动数字博物馆已经成为行走在内蒙古各地的“活态”博物馆。十几年间,这辆会“行走”的博物馆踏遍内蒙古的山山水水,在农区、牧区、营区、社区、校区和革命老区累计展出420场,行驶里程4万多公里,随展举办教育活动199场,让21万余名基层群众亲身感受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内蒙古的文化评论员王丰表示:“从‘等你来看’到‘送到身边’,流动数字博物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