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谈丨学术会议不妨多谈谈问题
胡定坤
“他们在作完学术报告之后,都会谈到很多研究的不足和问题,这一点是我们缺乏的。”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我国一位院士如此描述他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的感受,外国学者详细列举实验中出现的数十个问题令他印象深刻。
相信经常参加学术会议的科研工作者也深有同感,不少学者在作学术报告时都会花大量时间去谈研究之意义、方法之优越和成果之显著,而对于科研中遇到的挑战、问题以及尚存的不足往往只用一两页PPT简要概括,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把学术会议弄成了“成果展示会”。
当然,研究人员分享成果有助于其他参会者了解前沿动态,获得科研灵感,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但任何研究都有两面:成果是一面,问题是另一面。既展示成果,又分享问题,才是对一项研究的完整介绍,才能使其他学者在了解研究前景的同时,充分预估到可能遭遇的困难,在科研工作中少走前人走过的弯路。
实际上,问题本身往往更具科学意义。无论是新的科学发现,还是新的技术发明,在问世之初都难以做到非常完善。越前沿、越重要的研究,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往往更值得关注。一项突破性技术,常常需要不同科研团队接力攻关,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迭代完善。前一个团队发现并分享的问题,很可能成为后一个团队要攻关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学术会议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合作,催生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而合作往往建立在“优势互补”之上,即双方能够相互弥补对方的科研短板,解决对方难以解决的科研问题。而坦诚地分享问题,是寻找和建立科研合作关系的第一步。
201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沙尔庞捷和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道德纳在一次学术会议中相识。当时,沙尔庞捷发现细菌切割病毒DNA的关键是某种RNA,但其中的蛋白质结构仍待破解,于是她邀请更擅长该领域的道德纳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年,两人联合推出震惊学界的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术,并因此在2020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所以,无论是“学术大牛”还是“科研小白”,在学术会议中都不妨多谈谈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说已取得的成果能够诠释今天的成绩,那么,仍待解决的问题则可能代表着明天科研的高度。问题讲得越充分,思维碰撞就越激烈,学术交流就越深入,就越能促进科研合作的互利共赢,越可能产生引领世界的科技成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