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岁就接掌 CECT!吴志阳当年凭啥能担起这么大责任?

2002 年那会儿,咱老百姓走在大街上,瞧见旁人手里拿的手机,十有八九都是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外国牌子。据了解,当时多数国内手机企业干的都是 “贴牌代工” 的活儿,说白了,就是拿别人提供的零件组装手机,赚点辛苦加工费,利润那叫一个微薄。就在这样的行业大环境下,年仅 28 岁的吴志阳,挑起了 CECT(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这副重担。据悉,这消息一传出,在通信行业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毕竟那时 CECT 的年营收也就处于中等水平,研发团队规模也不算大,要跟财大气粗、技术领先的外资品牌掰手腕,难度可想而知。

但往后看,吴志阳掌管 CECT 的那些年,硬是把这家企业打造成了国产手机行业的佼佼者。站在咱普通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分析,他之所以能扛起这沉甸甸的责任,关键在于他自身的本事,恰好契合了当时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具体能从下面这三个实实在在的方面来讲清楚。

首先,吴志阳可不是那种毫无根基、突然 “空降” 来当领导的。据行业相关信息表明,他早年间就在父亲吴瑞林创办的侨兴集团打拼。当时,侨兴主要生产电话机,在国内电话机领域算得上是个 “狠角色”。在侨兴工作期间,吴志阳从最基础的生产组装环节做起,到琢磨怎么改进产品,再到满世界跑市场、搭建销售渠道,几乎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尤其是在县城、乡镇这些下沉市场,他下足了功夫,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到 2002 年接手 CECT 时,他已经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快十年,对于如何把产品生产出来、怎样送到老百姓手中,以及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心里门儿清。和那些只会在资本运作上耍耍嘴皮子的年轻管理者相比,他这种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实战经验丰富得可不是一星半点,自然更有底气。

其次,吴志阳瞅准了当时行业存在的大问题,并且有胆量动手去改变。据悉,在 2002 年前后,超过六成的国产手机企业都依赖贴牌代工,核心技术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想给手机改个功能、定个价格,都得看别人脸色,毫无话语权可言。吴志阳一到 CECT,就敏锐地察觉到,再这么下去,企业迟早得 “凉凉”。于是,他雷厉风行地做了两个关键决策:一是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大部分不赚钱的贴牌订单,把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起来,一门心思搞自家产品的研发;二是在研发上砸下了重金,据行业数据对比,CECT 的这部分投入比当时其他国产手机厂的平均水平高出不少。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肯在研发上砸钱,自然能见到成果。据悉,从 2003 年起,CECT 陆陆续续推出了一系列自家研发的手机,有能写中文的智能机,有造型独特的弧形防摔手机,还有方便好用的手写机型。在当时,手写手机最关键的就是识别准确率,经第三方专业测试,CECT 这款手写手机的识别率在行业里名列前茅。这些手机不仅让 CECT 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而且特别符合县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就拿很多不会拼音的人来说,手写输入简直太方便了,这也为 CECT 后来打开市场销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吴志阳没跟外资品牌在大城市市场上 “硬刚”,而是另辟蹊径,专门瞄准了别人不太重视的县城、乡镇市场。据当时的市场观察,那些外国品牌一门心思都扑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县城、乡镇市场基本没啥投入。一方面,这些地方卖手机的门店数量少得可怜;另一方面,外资品牌的手机功能复杂,价格还贵得离谱,普通老百姓用起来既不方便,也买不起。吴志阳瞅准了这个市场空白,专门针对县城用户的需求,研发生产手机。价格定在老百姓能够接受的范围,功能上突出 “实用” 二字,像手写输入、超长续航(充一次电能用好几天)、超大字体显示等,特别适合老人和农民工群体使用。同时,他还搞了个 “千店计划”,在全国各个县城开了上千家既能卖手机,又能提供售后服务的门店,让老百姓买了手机后,要是出了问题,在家门口就能维修。

据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2003 年 CECT 推出的那款手写手机刚一上市,第一个月的销量就相当可观,在县城市场的份额一下子大幅提升。就靠着 “生产老百姓需要的产品,搭建老百姓方便购买和售后的渠道” 这一招,CECT 迅速在县城市场站稳了脚跟,和外资品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竞争优势。

到了 2007 年,有公开信息显示,CECT 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成为第一家在该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本土手机企业,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意味着国际资本市场也认可了咱们国产手机的实力。同年,CECT 的手机年销量突破数百万部,营收和净利润都达到了行业内相当不错的水平,还申请到了上百项专利,据悉,其中有好几项技术被纳入了行业标准。吴志阳本人也荣获了 “年度十大经济人物” 的称号,是当年手机行业里唯一获此殊荣的从业者。

客观来讲,能取得这些了不起的成绩,可不是某一件事做得好就能实现的,而是吴志阳 “懂行业、会判断、能落地” 这几方面能力完美结合的结果。在当时大多数国产手机厂日子都不好过的情况下,他的经历充分证明,年轻管理者只要真正懂行,敢于做出正确决策,并且能把计划切实落地执行,照样能够扛起企业发展的大梁,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如今,手机行业早已步入智能时代,和当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吴志阳那时候坚持的 “紧盯用户需求做产品”“不跟风、寻找差异化竞争” 的思路,据行业内人士分析,对当下那些中小科技企业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值得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