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下来”到“活得好”:重症康复如何重塑生命尊严
北京 2025年7月18日 美通社 -- 近日,在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的会议室中,和睦家北京区医疗副总监、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及住院部主任、主任医师安友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概十几年前,一位热爱打网球的病人走出ICU(重症监护室)后提出一个疑问骨科医生在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时,会评估术后功能恢复的可能性,那么重症医生在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入ICU时,是否也应该考量患者未来走出ICU后的生活功能能否改善?”
在这样的提问下,“重症康复的未来:‘挑战与创新‘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重症康复治疗主题论坛”正式拉开帷幕。随着康复医学与重症医学的交叉融合日益深化,重症康复这一领域正逐渐成为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突破口。当ICU的抢救成功成为起点,如何让“活下来”转向“活得好”?这场汇聚康复医学、重症医学、呼吸治疗、功能重建等领域专家的学术盛宴,正在从规范化路径与个性化方案破局,探索重症康复创新实践的新答案。
早期介入: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康复”
“何为‘康复’的本质?”安友仲在论坛致辞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他看来,“康复”的本质在于“恢复功能”,这也是医疗活动的共同目的。
业内普遍认为,康复是治疗的延伸,是以人的心理、生理机能恢复或维护为主要目标的治疗方式。与以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的方式不同,康复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患者快速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减少残疾发生。
而对于重症患者来说,这种理念的实践显得尤为迫切。北京和睦家医院东城院区及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执行院长王黛认为,重症疾病往往会对人体各个器官系统造成连锁性打击,引发剧烈的应激反应。
研究数据显示,ICU幸存者出院半年后有60.4%的患者伴有吞咽困难,1年内有44%-62%的患者无法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超过70%的ICU幸存者存在以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和精神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ICU经历综合征。与此同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表明,ICU住院期间引起的相关功能障碍,在出院1-5年后会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观念认为,患者需要在病情完全稳定后再进行康复治疗,但此时肌肉和神经的损伤已难以逆转。“保护比恢复更重要。相比于在废墟之上重建,在房屋地基不稳时就进行加固显然效果更好。”安友仲表示,“早期介入应该融入治疗全过程之中。”
以休克为例,安友仲解释道,休克会导致全身器官缺血缺氧,重症康复团队则需要在早期通过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最大限度减轻缺血缺氧对器官的损伤。同时,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早期与患者保持规律性沟通,也能有效保护其认知定位能力,为患者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这也是重症康复早期介入的重要价值将康复窗口前移,摸索能够改善或者恢复现有的器官功能的康复方案,降低致残率,帮助患者实现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转变。
多学科诊疗:打破壁垒,构建生命支持网络
在安友仲看来,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并非追求受伤器官的“完全复原”,而是恢复部分原有器官功能,并通过其他器官组织的代偿作用,形成更协调的生命状态。“人体是一个精密协同的整体。即便某些器官存在退化或损伤,只要各系统间能保持动态平衡,或许就能共同抵御重症带来的应激反应,为患者争取更好且长远的生存质量。”
要实现这种“平衡与协调”,关键在于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让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重症康复与日常治疗相辅相成,治疗为康复奠定基础,康复则能反哺治疗效果的提升。”安友仲称,“但是治疗和康复如何平衡,就需要康复医生和各专科医生定期协商、共同判断,最终整合出一个兼顾安全与功能的妥协方案,才能实现医疗目标。”
这也是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举办重症康复论坛的初心。“我们希望通过跨学科交流,打破各领域的壁垒,搭建一个以患者和疾病为核心的学术平台,推动重症康复的创新发展,让更多人重获功能重塑与康复的可能。”王黛称。
这种治疗理念的革新,正在推动重症康复模式的深刻变革。王黛介绍,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建立了独特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在治疗初期,各专科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随后通过定期多学科会诊,明确当前最危及生命的病症并由相应科室主导治疗,康复团队和其他科室则提供辅助支持。随着病情进展,团队会持续调整治疗重点与康复方案,最终形成覆盖全疾病周期的连续性照护体系。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器官功能与整体健康的动态平衡”,让个性化、连续性的康复治疗方案实现患者自理,或者恢复到自己和家人可以接受的状态,完成对重症后生活的重塑。
除此之外,在技术层面,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也走在了行业前沿。通过整合重症治疗、神经康复与高压氧舱治疗,结合经颅磁刺激、膈神经电刺激等一系列功能重组先进技术,医院构建了多维度神经重塑体系。这些技术可以在特定时间窗内精准刺激受损器官的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我们希望重症康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更好的效果,既‘养内‘,又‘修外’,既解决当下的急性问题,也提升远期的生活质量,帮助重症患者术后‘生命重启‘,从‘活下来’走向‘活得有品质‘。”王黛说。
数据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08月02日第06版本)文章:《委员、专家呼吁:将呼吸康复贯穿于危重症医疗全程》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